小印度

 

印度族裔占新加坡人口的百分之九,19 世紀末,印度勞工逐漸以竹腳市場為中心,往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擴散形成印度人聚居的地方。

 

據說每至週末傍晚起至週日,外來的印度勞工會蜂湧至小印度區吃飯、採買或聚會,屆時會變得相當擁擠,所以我們選擇週五下午來到小印度區觀光。走在小印度區,空氣中不時會聞到印度香料或焚香的味道,其實在回教區的阿拉街上,也可以嗅到一股特有的香味,我不知道這些味道聞久了到底對肺或氣管好不好,但它們確實是很宜人的氣味,絕不是一般女用香水的刺鼻味。

 

從小印度地鐵站下車後,我們先跳過地鐵站旁外觀看似正在整修的竹腳市場(Tekka Centre),本來想先逛完景點及街景後再回來市場尋寶,結果一路走遠,後來就忘了這個市場了。但就算想起來,應該也沒有腳力再走回來,因為我們已經在陽下走了幾個鐘頭。現在想想,搞不好裡頭有好吃的印度小吃呢,只是我們也搞不清楚內部是否也在整修!

 

跳過竹腳市場,我們先走進小印度拱廊(Little India Arcade),裡面有販賣各種商品的店舖,不過印度藝品和服飾不是我的菜,所以只有草草參觀一下而已。

 

 

little india arcade3.JPG 

小印度拱廊外觀。

 

little india arcade4.JPG 

也是小印度拱廊外觀。

 

little india arcade5.JPG 

那麼多店家和商品,我卻只拍了這個奇怪的畫面?

 

要欣賞小印度區的店屋風光,可以沿著小印度拱廊旁邊的甘貝爾巷(Campbell Lane)和南洛街(Dunlop Street)這一帶一路走逛。小印度區的主要幹道實龍崗路兩旁大多是金飾店,街道也較寬敞,但旁邊有成排店屋的支路則擁擠窄小。

 

南洛街幾乎走到底,會看到專爲印度回教徒建造的阿都卡夫回教堂(Abdul Gaffoor Mosque),十九世紀中期原始興建時為木造建築,1910年重新改為磚造建築,外觀上融合了南印度、摩爾和歐洲風味,用色大膽。

 

abdul gaffor mosque3.JPG 

阿都卡夫回教堂。

 

abdul gaffor mosque4.JPG 

阿都卡夫回教堂內部。

 

abdul gaffor mosque5.JPG 

也是阿都卡夫回教堂內部。

 

另外,實龍崗路上有一座 1881 年興建的典型南印度建築風格的印度廟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新加坡的印度廟多屬南印度風格,這座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供奉的是象徵摧毀邪惡和死亡的 Kali 女神。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JPG 

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每天中午十二點半至下午四點關閉。

 

Little India Arts Belt 所在的加寶路(Kerbau Road)也可以看到整建過的店屋。

india street3.JPG 

美麗的窗櫺。

 

little india street1.JPG 

小印度區店屋騎樓。

 

芽籠區(Geylang)

 

週六下午兩點,我們離開 Bugis 商圈後,直奔芽籠區的無招牌海鮮餐廳(No Signboard Restaurant)品嚐辣椒螃蟹(chili crabs)。前一晚吃過我沒那麼喜歡的咖哩魚頭後,這次不敢抱太大希望,純粹帶著嚐鮮而非朝聖的心情前來。

 

阿裕尼地鐵站(Aljunied)下車後,我們頂著大太陽找了一下路,最後總算看到這家無招牌餐廳芽籠本店。我們點了一隻辣椒螃蟹,另外為了沾辣椒螃蟹的醬汁,還點了小饅頭,然後又在服務人員的推薦下點了一盤也是店裡招牌的麥片蝦。辣椒螃蟹沒有我想像的辣,但這兩道菜真~~~是好吃,吃到吮指回味,而且飽到不行。不過這餐我完全忘了拍照,沒留下任何證據,第二天逛中國城時,只好買了辣椒螃蟹的磁鐵作紀念充數。但老實說我已經不知道到底是真的很好吃,還是因為我事前不抱任何期待所以才特別好吃?

 

吃辣椒螃蟹和麥片蝦時,會使用到許多濕紙巾擦手,這裡的濕紙巾(和桌上的小菜)按張數計費,想省錢的人可以自己攜帶紙巾。

 

IMG_1440.JPG 

辣椒螃蟹磁鐵。

 

新加坡名菜除了辣椒螃蟹外,聽說黑胡椒螃蟹也是一絕,已經封筆的單身不貴族曾經寫道,她最愛的黑胡椒螃蟹是在東海岸海鮮中心(East Coast Seafood Centre)的小紅樓海鮮。不想跑那麼遠的話,這道菜很多地方也有,下次有機會我一定要嘗試看看。

 

吃飽喝足後大約下午三點多鐘,本來想順道欣賞一下紅燈區,但毒辣的太陽曬得我們頭昏腦脹,所以決定放棄,回頭搭地鐵轉往芽龍士乃(Geylang Serai),也就是早期馬來民族聚居的地區。

 

巴耶利巴地鐵站(Paya Lebar)下車後,我們步行至不遠處的芽籠士乃市場(Geylang Serai Market),這裡是新加坡最大的馬來傳統市場,除了各種生活必需品外,也有傳統雞鴨魚肉販和蔬果攤位,另外一定會有熟食區販賣各種小吃和飲料。

 

逛完市場,找路前往如切購物商場(Joo Chiat Complex)的途中意外跑進馬來文化村(Malay Village),這是一個人工味濃,專門給觀光客體會馬來文化的地方。

 

malay village1.JPG 

馬來文化村一隅。

 

我們沒有找到如切購物商場,在腿酸、天氣又熱之下,決定回頭到地鐵站對面的購物商場逛逛美食街後,便搭地鐵回飯店稍事休息,晚上再繼續閒逛。原本想至加東區(Katong)吃碗道地的叻沙,地鐵站只要一站的距離而已,但兩個小時前吃撐了的辣椒螃蟹還沒消化,兩人手上又有提袋,而且也已經走了一天了,最後還是因為太過疲憊而作罷,我的叻沙美食行程就這樣失之交臂。

 

加東區是土生華人大本營。土生華人(Peranakan)又稱峇峇娘惹,是指明朝時期福建閩南、廣東潮汕地區和少數客家籍華人移民到新馬後,和當地馬來族或其他民族通婚所繁衍的下一代,文化上受到馬來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進而孕育出獨特的文化。馬來語中,男性後代稱為「峇峇」(Baba),女性後代則稱「娘惹」(Nonya)。

 

想要吃道地的叻沙,那就非加東莫屬,咖哩湯汁中加入椰漿、辣椒、蝦米、蛤肉、魚餅和油豆腐等食材,散發濃濃的咖哩椰漿香,超合我的口味,其實台灣也吃得到,但我還是好想嚐嚐看什麼叫做「道地的叻沙」啊!

 

on the way to geylang serai market1.JPG 

一隻貓在出地鐵站後往芽籠士乃市場途中的腳踏車停靠區睡覺,即使我們趨前拍照,牠也完全沒有任何戒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iche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